24小时服务电话:0371-5616999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院概览 > 院所新闻 > 正文院所新闻

好久不见亲爱的人长期昏迷者的重生之路

来源:郑州阳城医院  上传时间:2016-02-27  浏览次数:4265次

   核心提示

   3个月、1年、2年……每一个因种种原因长期昏迷病人的背后,都牵动着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没有情真意切、没有生死坚守,很难迎来生命复苏的时刻;没有医务人员持之以恒的探索、殚精竭虑的思考,也很难攻破技术的难关,让昏迷者苏醒。我们观察我院施救长期昏迷病人的实践,正是为了揭示情感与医学深度结合的独特魅力。


   2016年1月6日临近中午,在我神经内科病区,梁艳娜如常在病床前看护昏迷的丈夫陈少峰。自从2015年7月17日因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晕倒住院,陈少峰已经昏迷5个多月了,在该院治疗4个月。梁艳娜遵照医嘱不时与丈夫说话,却习惯了没有回应。


   “少峰,你说个‘1’?”突然,陈少峰嘴唇动了动,从喉咙深处发出含混不清的声音:“……1。” 


   梁艳娜呆住了,她不知道自己听到的是真的,还是因为心中太渴望而出现的幻觉。她急于求证。


   “你知道我是谁吗?”“娜。”


   陈少峰的嗓子长久未用,说话时发音不准,还带着奇怪的喉音和沙哑的气声。但是,他说话了,终于。外出买午饭的公公回来,梁艳娜红着眼睛把他拉到病床前。“少峰,你看看这是谁?”“爸。”翁媳两人相视一眼,痛哭失声。

好久不见亲爱的人长期昏迷者的重生之路

   妻子终于在5个月后再次听到了丈夫说话


   喜讯赶紧告诉大家

好久不见亲爱的人长期昏迷者的重生之路

   看着陈少峰病情好转了,医务人员脸上也乐开了花


   一个昏迷5个多月的病人突然说话了,这一消息立刻传遍了整个病区。相较于梁艳娜和公公的惊喜交加,陈少峰的主治医生、我院神经外科主任王庆宣的高兴,则显得更胸有成竹。自从科室成立以来,当时已经有6例陈少峰这样的昏迷超过3个月的患者,从“沉睡魔咒”中,被医学和亲情的双重解语唤醒。


   脑神经细胞修复举步维艰


   由于昏迷太久,陈少峰清醒后,还有很多“昏迷后遗症”。他神情迟缓,连眼珠的转动都比常人慢,发音含糊不清,四肢僵硬,双足内翻。但是,比起来处于昏迷状态时,他的生活质量已经有了天壤之别。起码,他可以通过嘴进食、起床大小便,而不是靠一根鼻饲管维持生命。


   更关键的是,他的苏醒,给家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安慰和解脱,一家人从梦魇中走了出来。这已经是梁艳娜曾日思夜寐的“好转”,她终于看到了希望。


   梁艳娜和陈少峰都是登封人,大女儿已经上初中,5岁的小儿子明明(化名)在上幼儿园。


   2015年7月17日,陈少峰在炎热的中午开车出去,忽然感觉踩离合的左腿用不上劲了,赶紧把车停在路边。刚打开车门想要出去,天旋地转,一头栽倒在路边。陈少峰被120送进当地医院,诊断为高血压引起的脑出血。当时医生曾判断“10天就能出院”,结果病情发展,梁艳娜不得不带着陈少峰转到上级医院。在上级医院,陈少峰因脑出血继发脑水肿,相继经历了两次手术,病情稳住了,但由于脑神经受损严重,陈少峰依然昏迷。2015年9月6日,梁艳娜怀着最后的希望把陈少峰转入了我院神经外科。


   治疗昏迷患者,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就是经颅刺激,用不同的强度、频率、刺激部位、线圈方刺激大脑局部神经,通过神经网络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对多部位功能产生影响。


   治疗长期昏迷患者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可就在神经内科医疗团队为陈少峰拟定治疗方案之前,发现其因为曾做过两次血肿清除手术,颅骨有一块缺损,因此经颅磁刺激无法进行了。


   治疗师耿小丽解释:“颅骨缺损使大脑缺少了颅骨的天然保护,经颅磁发出的磁信号会对大脑造成损伤。”这就给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王庆宣和治疗团队在反复商讨后,启用了第二套治疗方案:使用多种神经修复仪器进行治疗。其中包括使用脑电仿生刺激仪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加速修复脑损伤;使用吞咽治疗仪改善进食功能;正中神经促醒仪帮助促醒。除此之外,还增加高压氧治疗,关节功能锻炼器防止关节萎缩,配合针灸醒脑开窍。同时,治疗离不开家人的配合,他们还给家属培训正确有效的床前护理知识。

好久不见亲爱的人长期昏迷者的重生之路

   听完王庆宣与影像科副主任吕庆才乐观的介绍,陈少锋爱人激动地擦了擦眼泪在这样“多管齐下”的治疗中,陈少峰的情况有了好转。陈少峰的清醒在医护人员看来是可以预见的。每月一次的昏迷状况评定结果明显看得出,他在一步步好转。梁艳娜没有一天不在盼望丈夫醒来的那一刻,但直到这一刻真的来临,她甚至不敢相信这样的奇迹真的发生了。

好久不见亲爱的人长期昏迷者的重生之路

   病床上的陈少锋看着妻子,常常会默默流泪。

好久不见亲爱的人长期昏迷者的重生之路
   长期的治疗中,家人的坚持是最重要的


   和梁艳娜的心情不同,自从爸爸转回十六院,明明一直对爸爸充满信心,并且在家人的鼓励下担负起教爸爸说话的重任。


   明明比病床的护栏高不了多少,每次都要站在床边的小凳子上授课。身为“老师”,明明决定先从简单的教起。 “爸,你说‘1’。”明明的声音脆生生的。回答他的是沉默。但明明是有耐心的好“老师”,他继续说:“你说‘1’。”沉默。沉默。明明有时生爸爸的气,因为爸爸怎么都教不会。教了3个多月,爸爸都学不会说“1”。但明明很快就会原谅爸爸,因为他有自己的信念,并且对所有人都这么说:“我爸两天就醒了。”从夏天到冬天,两天又两天,明明的信念一直没有改变。


   1月6日,不知道是第多少个两天,陈少峰不仅醒了,他开口说了第一个字。他说:“1。”


   3个月是节点


   长期昏迷的不可承受之重


   在陈少峰还没有清醒的那几个月,梁艳娜和家人在照顾躺在病床上的陈少峰时,却总回忆起清醒时的他。陈少峰原本热情豪爽、交游广阔,朋友多,手机通讯录里存着好几百个人的名字,一天到晚电话不断。


   陈少峰的丈母娘和他们住在同一个小区,几乎每天大家都在一起吃晚饭。有时陈少峰有应酬,回来的时候总要先去丈母娘那晃一圈,说两句话再回自己家。陈少峰昏迷时,老人家每每想起就要落泪,她说:“少峰孝顺。就是亲生儿子,有几个能做到这样。”


   而陈少峰的父亲想起的是更久远的事情。他想到少峰小时候上学总爱在课堂上睡觉,老师把他叫起来提问,竟然回答得有模有样。父亲又想到少峰的母亲死得早,可这孩子的性情竟然一点都不叛逆,也不跟父亲顶杠。


   他们如此想念的家人,悄无声息地躺在病床上,看似还在眼前,他们却有失去他的错觉。

好久不见亲爱的人长期昏迷者的重生之路

   陈少峰的每一个变化都让家人朋友牵肠挂肚


   这种感觉在陈少峰昏迷3个月的时候达到了顶峰。从陈少峰陷入昏迷,梁艳娜就开始在网上查询“植物人”相关信息,网上说昏迷时间超过3个月醒来的机会就微乎其微了。3个月到了,陈少峰没有醒,梁艳娜心里希望的火焰奄奄一息。


   耿晓丽说:“所谓‘3个月’是一个节点,医学上有一种说法是昏迷时间超过3个月,就被划分为持续性植物状态,并不是过了3个月就醒不来了。”


   但长期昏迷患者的家属,几乎都要经历这种心情。而在十几年前,全世界范围内的几乎都对长期昏迷无计可施。王庆宣说:“以前医学界认为神经损伤超过6小时就不可恢复。神经损伤的患者只能处于‘死不了、活不好’的状态。昏迷治疗也是近年才取得一些进展。”


   这些“进展”让陈少峰从昏迷中清醒。时隔数月,他与家人面对面,终于互相看见。他们不太懂医学,却知道这是医学带来的奇迹。


   还有更多的人在等待奇迹。魏丽霞的丈夫王俊生就是其中之一。昏迷1年多的魏丽霞,情况已经有了好转王俊生每天都记录着妻子的变化。


   昏迷患者的治疗时间漫长,贴身陪护的家属的心力往往被无尽的等待所消耗,何况魏丽霞已经昏迷1年多了。但54岁的王俊生精神状态令医务人员叹为观止。


  他甚至在冬至前夜写了首诗:“求医路漫漫,入住十六院。冬至夜更深,大雪满嵩山。”王俊生搭乘电梯时外面下着雪,病区的入口处的玻璃可以看见嵩山支脉,他一时间诗兴大发。


   至时王俊生写的诗

好久不见亲爱的人长期昏迷者的重生之路

  王俊生亲吻妻子,鼓励她早日战胜病魔


   治疗师耿小丽感慨道:“真是很难看到这么乐观的家属。”


   王俊生心情好,是因为不用医生检测,连他都看得出来魏丽霞的情况好转了。魏丽霞对外界的反应变大了,尤其是对家人的声音。有一天听到王俊生在她耳边说儿子想她了,魏丽霞甚至短促地笑了一声。


   治疗师耿小丽也证实,魏丽霞的昏迷阶段虽然没有降低,但是昏迷程度减轻了,对于魏丽霞治疗结果的预计,治疗团队和王俊生一样乐观。春节期间记者了解到,魏丽霞对外界的反应进一步增大,虽然没有完全苏醒,但已经可以响应家人的要求动一动腿和手。


   并不是每个陪护家属都像王俊生这样乐观。与陈少峰一个病区的患者赵刚,其妻子就处于重度焦虑无措中。


   赵刚(化名)因车祸被送到当地医院抢救,病情稳定后,转入我院治疗因车祸造成的弥漫性轴索损伤。刚入院时赵刚的昏迷程度就很低,甚至只能称之为意识模糊。但这也几乎把陈妻的精神压垮了。


   好在经过3个月的治疗,赵刚的意识恢复得很顺利,走路越来越好,现在被人拉着手就能慢慢往前走了。但妻子对他有更高的期待。


   4个固定处方


   对世界性难题的不懈探索


   像陈少峰这样刚刚清醒的患者,家人难免生出久别重逢的喜悦。而原本支撑着整个家的赵刚,家人需要他尽可能地回归社会。魏丽霞的家人,还在怀着坚定的信心等待奇迹。他们都盼望着自己的家人早日好转。


   无论如何,他们都心怀希望,在长期昏迷患者中算是幸运的。王庆宣还见过很多辗转治疗依然没有好转的长期昏迷患者,原因很简单,包括治疗昏迷在内的神经修复治疗依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王庆宣说:“人的大脑太精密了,而昏迷促醒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大脑损伤后,造成昏迷的路线图不清楚。就像是打开开关灯不亮了,可你却不知道是哪一截线路出现了问题。昏迷并不像有的疾病,有着实 践可行的标准治疗方案,在全世界范围内它都是一个正在被摸索的难题。”


   而这些期望都和他们的治疗团队息息相关。王庆宣说:“神经修复学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就连赵刚所患的‘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名,都是这十几年才有的。但是它的发展速度很快。”


   王庆宣说,治疗昏迷病人,需要多学科参与

好久不见亲爱的人长期昏迷者的重生之路

    高压氧治疗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好久不见亲爱的人长期昏迷者的重生之路

   昏迷病人康复,离不开家人的积极参与


   王庆宣表示,目前医学界已经形成共识,任何神经损伤导致的疾病都需要多学科参与。昏迷治疗就是其中一种,需要神经内外科、康复科、影像科、中医科、内科等多学科密切合作。而且根据每位患者的个体情况不同,治疗方案也会有所调整。


   这种病的治疗周期长、花费大,家庭和社会承受着沉重的负担。我院神经外科自从成立后就开始了对神经修复的探索。他们尝试了神经调控、神经修复手术、在高压氧舱中进行设备器械的治疗、传统中医疗法、康复治疗等多种治疗为一体的综合神经修复治疗,多学科协同配合,以全面激活修复坏死的神经细胞结构、改善再生已经破坏的血管床的方式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治愈率。


   为了寻求技术支撑,我院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签订了全面扶持协议,包括神经外科在内的多个科室都受到来自后者的全方位医疗技术、培训学习等支撑。对疑难病例,后者还会提供远程会诊和指导等。这都是“陈少峰们”长期昏迷后苏醒的因素。


   目前,我院神经外科对于治疗昏迷患者总结出4个固定处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增添具体治疗项目。陈少峰和赵刚这样清醒的患者,都在醒来后重新调整了治疗方案,着重于肢体、语言等功能恢复。


   王庆宣说:“让患者清醒只是昏迷治疗的一个阶段,之后的功能恢复关系到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样至关重要。”


   (摘自医药卫生报 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