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服务电话:0371-5616999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院概览 > 院所新闻 > 正文院所新闻

冬日取暖切记防一氧化碳中毒

来源:郑州阳城医院  上传时间:2016-02-03  浏览次数:2437次

   煤气中毒案例:触目惊心


   1月28日,大冶镇57岁的景大娘在夜晚熟睡时,用煤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1月28日,家住卢店镇的赵女士,早晨起床时觉得自己头晕、恶心,去厕所呕吐时,发现自己7岁的儿子晕倒在厕所,将儿子抱回屋后,自己爬出屋外呼救,被邻居发现送到我院救治。


   1月29日,告成镇78岁的一位老人,在用煤球取暖时,一氧化碳中毒。


   1月29日,告成镇一位71岁的老人,在室内取暖时,一氧化碳中毒。


   1月30日,家住唐庄乡的一对老夫妇在卧室取暖,双双一氧化碳中毒,第二天早晨被孙子发现,呼之不应,送往我院进行抢救。

……

冬日取暖切记防一氧化碳中毒

   悲剧还在以相同的形式不断上演,据我院值班护士讲,元旦过后,几乎每天都有7、8例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被送来救治。截止目前,我院共救治一氧化碳中毒患者130余例。 

冬日取暖切记防一氧化碳中毒

   认识欠缺、麻痹大意是其根源


   近期,随着霸王级寒潮冰冻天气来袭,室外温度急剧下降。为了抵御严寒,很多家庭紧闭门窗、烧炭取暖、烧柴取暖等,这时一氧化碳,却像一个“无形的杀手”肆意摧残着人们毫无防备的身体。虽然医院和媒体一再提醒,但仍有不少市民认知欠缺、麻痹大意,煤气中毒事故却明显增加。在我院神经内科,我们目睹了一幕幕白衣天使抢救濒危患者生命的动人场景,而医生们案头上那厚厚一摞病历报告,分明在无声地警示着:冬日取暖的市民,千万不能大意!尤其是空巢老人以及家中有正在放寒假的中小学生更应该提高警惕!


   由于煤中掺有许多杂质,在燃烧时不能充分生成二氧化碳和谁,而生成了一氧化碳,当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随血流分布全身,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样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00-300倍,因此与氧争夺血红蛋白并结合牢固,知识血红蛋白携氧能力大大降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为敏感,因此当缺氧时,脑组织最先受累,造成脑功能障碍,甚至脑卒中,直接威胁生命。所以说对一氧化碳中毒决不能掉以轻心。


   煤气中毒悲剧:可以避免 


   在此,我院神经内科侯玉华主任提醒广大市民,冬季寒冷,安全取暖莫大意:屋中空气要流通,要保证氧气的供应。如果是平房,屋内玻璃上要留有通风斗,保证随时通风;火炉要有烟囱,并且保持其畅通,定期做清理工作。因为在点火炉一定时间之后,残留的煤烟形成煤渣,堵塞烟囱;烟囱在通往屋外的部分低于在屋内的部分,也就是说,火炉应该垫高,这样防止倒烟;屋中的床尽量离墙有一定距离,不能紧靠。因为谁在离墙近的地方更容易煤烟中毒;睡觉前一定检查火炉是否封好。做到了以上几点就可以大大减少一氧化碳中毒的机会。 


   一氧化碳中毒 治疗首选高压氧


   另外侯主任还说,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不容易被人察觉,达到一定浓度的时候,就有可能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与中毒时间和接触浓度有关,轻者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慌、乏力、恶心呕吐等不适,严重时会使人丧失意识甚至死亡。面对一氧化碳中毒,高压氧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经过高压氧治疗,中毒者很快苏醒后还需警惕“假愈期”。侯主任提醒到,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严重的一氧化碳中毒可能引发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轻者可能言语迟钝记忆力下降,重者出现精神异常甚至痴呆。我院神经内科病房就住着这样一位患者,40多天前,一氧化碳中毒,入住我院,经5、6天的高压氧配合其他药物治疗,症状明显好转,患者及家属强烈要求出院,出院后继续进行高压氧治疗,7天前家属发现患者日常生活反应迟钝、行动迟缓,二便失禁,被门诊诊断为“一氧化碳中毒后续发性脑病”再次入住我院。因此,侯主任提醒患者及其家属:在经过高压氧治疗清醒后,患者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再治疗。

冬日取暖切记防一氧化碳中毒

   在生活中,一旦发现亲属一氧化碳中毒后,应首先打开门窗通风,对于已昏迷的患者要及时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并解开领口放松腰带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通畅。轻中度患者中有部分可以缓解,如果病情严重,除做上述处理,还需要紧急拨打急救电话120(急诊电话:56169120),等待医护人员的救助,尽早进行高压氧治疗。

冬日取暖切记防一氧化碳中毒

   目前,我院是我市唯一一家拥有高压氧舱的医院,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对于一氧化碳及中毒性脑病有显著的疗效,能够促进病损组织的修复和功能恢复。针对冬季一氧化碳中毒案例频发的情况,我院特开通急救绿色通道,使重度患者能够及时进舱吸氧,为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争取了时间,挽回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文/赵征、图/赵园园)